
在公元260年五月,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不愿继续做司马昭的傀儡,决定亲自带领宫中的护卫去讨伐司马昭。然而,曹髦未能成功安全配资门户,他在贾充的指示下被太子舍人成济用长戈刺杀。曹髦死后,朝中的官员都害怕司马昭的权力,不敢去吊唁。然而,有两个人不畏权势,抱着曹髦的尸体痛哭。尽管如此,司马昭却没有惩罚这两人,究竟是为什么呢?
这两人到底是谁?
根据史书的记载,“高贵乡公遭害,百官莫敢奔赴”。第一个赶到现场的人是太傅司马孚。司马孚将曹髦的头放在自己的大腿上,痛哭流涕,声泪俱下,并且表示:“杀陛下者臣之罪。”不久之后,太后下令要按庶人的礼节为曹髦安葬,但司马孚表示反对,他与其他官员共同上表,要求用王礼安葬曹髦。紧接着,第二位赶到现场的是尚书仆射陈泰。陈泰同样失声痛哭,抱着曹髦的尸体痛哭不止,表示:“枕帝尸于股,号哭尽哀。”之后,陈泰还与司马昭见了面。即便如此,陈泰仍然泪流满面,司马昭也与他一同流泪。司马昭问陈泰应该如何善后,陈泰回应道:“独有斩贾充,少可以谢天下耳。”不过,司马昭不同意,因为贾充是他的亲信。最后,陈泰说:“岂可使泰复发后言。”不久后,陈泰因过度悲伤,呕血而死。
展开剩余64%司马昭的三叔
说到司马孚,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他的身份。司马孚是司马昭的三叔。司马昭的祖父名叫司马防,有八个儿子,其中第二个儿子是司马懿(字仲达),第三个儿子则是司马孚(字叔达)。司马孚为人温厚、廉洁、博学多识,曾在曹植和曹丕手下任职,且在曹魏建立后,受到曹丕的信任。魏明帝即位后,司马孚出任度支尚书,负责管理曹魏的财政。
249年,司马孚参与了“高平陵之变”,不过司马孚性格谨慎,在司马懿执政时,他主动避免参与政治。即使在司马师废除曹芳和司马昭杀害曹髦的事件中,司马孚都没有介入。由于他是长辈,司马师和司马昭也不敢对他施压。曹魏灭亡后,司马孚拉着曹奂的手,痛哭道:“臣死之日,固大魏之纯臣也。”
名门之后:陈泰
陈泰虽然不像司马孚那样与司马昭有亲戚关系,但他同样是令司马昭忌惮的人物。陈泰来自颍川许昌,是东汉名士陈寔的曾孙,陈纪的孙子,而他的父亲陈群则是曹魏的重臣。颍川陈氏家族在当时是名门望族,背景十分强大。
陈泰也十分出色,尤其在“高平陵之变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功劝说曹爽交出印绶,帮助司马师掌握了大权。后来,陈泰在陇西军中担任征西将军,负责管理雍、凉诸军事,屡次与姜维交战,并在狄道之战和曲城之战中取得胜利。司马昭非常倚重陈泰,并称赞他有勇有谋,能独当一面。因此,尽管陈泰没有与司马昭有直接的血缘关系,但由于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,司马昭自然也不敢轻易拿他怎么样。
总结
这两位虽不是司马昭的亲信,却凭借自身显赫的背景与非凡的才能,赢得了司马昭的尊重。司马孚作为司马昭的三叔,具有长辈的身份和威望,而陈泰则是出自名门,深得司马昭的倚重。正因为如此,尽管他们敢于为曹髦抱屈痛哭,司马昭也不敢对他们下手。这显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微妙关系和个人背景的重大影响。
参考资料:
1. 《资治通鉴》
2. 《晋书》安全配资门户
发布于:天津市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